close
內容來【銀行貸款觀念分享】bank自hexun新聞
弄潮大市場信貸比較好過的銀行
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生產的風電葉片 通訊員 攝株洲所提供牽引系統的CRH380A高速動車組馳騁在京滬高鐵線。通訊員 攝新的株洲所總部大樓外景。通訊員 攝編者按近年來,我省及中央在湘科研院所,自斷“皇糧”,轉企改制,奮力搏擊市場,產業化路上碩果累累,已成長為行業的翹楚和我省經濟增長、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之源。中聯重科(000157,股吧)、海利化工、隆平高科(000998,股吧)、博雲新材(002297,股吧)、南車株洲所……這些高科技明星企業,都是由純粹的科研院所轉企改制而來。從今天起,本報推出《弄潮大市場—科技產業化中的湖南科研院所現象》大型系列報道,展示我省轉制改革科研院所的風采,敬請關註。轉制之星鐵軌上跑來的領軍企業—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產業化之路本報記者 李偉鋒 朱智一個電力機車研究所有多大發展空間?30年前,僅是一個由鐵道部所屬的單一研究所:吃“皇糧”、畫圖紙、搞試驗,科技人員曾為每月4.5元的附加工資弄得臉紅脖子粗……如今,年銷售收入已高達164億元,形成四大產業板塊、九大業務主體,擁有3傢上市公司、3個國傢級企業技術中心、兩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,在美國密歇根、英國林肯、澳大利亞悉尼設有技術研發中心。這就是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(簡稱“株洲所”)。這個當年在全國科研院所中率先自斷“皇糧”的專業性研究所,如今已成為我國軌道交通電氣傳動與自動化技術領軍企業,被譽為“中國院所體制改革的典范”、“高科技成果產業的樣板”。將鐵道部已撥付給所裡的經費全部退回去,自斷“皇糧”吃“自給糧”株洲,田心茅塘坳。株洲所正是在這裡起步、成長、壯大,從單一的科研院所,發展成為國傢重大裝備制造基地、百億級大型企業。3月中旬,記者造訪茅塘坳。當年的茅草、池塘、山坳,早已沒瞭蹤影。取而代之的是國傢級工程研究中心、現代化生產車間、企業總部大樓。現齡77歲的丁愛國,原株洲所所長。正是在他的力主下,株洲所踏上瞭改革的征程。“當年下這麼大的決心轉企改制,株洲市電子研究所的影響值得一提。”丁愛國介紹,1978年成立的株洲市電子研究所,以開發應用微電腦為主。該所成立後的5年中,國傢未撥一分錢,但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純收入367萬元,成為全國學習典型。這使得同處一城、建所20多年、依靠國傢事業經費生存的株洲所按捺不住瞭。此時,剛剛閉幕的全國科技體制改革會議,鼓勵科研單位打破大鍋飯。丁愛國在全所內發動瞭多輪改革大討論,並著手將科研體制改革設想付諸行動。1984年,經內部多次討論,並報經上級部門批準,株洲所在國內科研院所中率先進行內部改革:主動放棄國傢事業費,從吃“皇糧”轉變為吃“自給糧”,走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路子。為顯示破釜沉舟的決心,丁愛國將當年鐵道部已經撥付給所裡的經費全部退瞭回去,堅持靠自身努力求發展。打破鐵飯碗、大鍋飯,搬掉鐵交椅,實行按勞付酬,按項目給位子、配團隊,內部實行股份制……一系列新舉措相繼出臺。改革,顯出前所未有的活力。“從等米下鍋到找米下鍋,競爭意識明顯增強。”現任公司黨委書記、副總經理鄧恢金,當時還是剛進所不久的毛頭小夥子。他告訴記者,為瞭爭取項目,當年他們一幫年輕科研人員背著竹筍、菜薹上北京找關系。憑著這股拼勁,所裡抓住國傢從美國通用公司購買ND5內燃機技術的機遇,主動請纓,獲得內燃機相關設備的研究、生產任務。與ND5內燃機配套的電子控制系統研制、生產也落戶該所。通過風險共擔的合作方式,獲得韶6型電力機車電子裝置新產品合同。到1990年,全所銷售收入達6731萬元,是1984年的11倍。改革6年,利潤連翻3番,共取得137項科研成果,研究領域由電力機車拓展到內燃機車、養路機械、客車等新產品。1990年,株洲所向歐洲出口電力機車真空斷路器、液壓減震器,中國電力機車部件首次打入國際市場!從單一純科技型研究所向制造型科技企業轉變,株洲所向市場化邁出瞭堅實步伐。相繼在全國各地創辦14傢科技型企業,開啟集團化運作新征程科研體制改革,株洲所嘗到瞭甜頭。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條塊分割管理模式,束縛瞭株洲所發展的手腳。尤其是科研開發基本局限於鐵路市場,大量可以延伸的科研產品,沒有向“路外市場”擴張。1992年,株洲所大刀闊斧進行第二次改革。按照“穩定一頭”保科研、“放活一片”辦產業的思路,在繼續鞏固科研的基礎上,以市場為導向,狠抓科技成果轉化,大力興辦科技型、服務型企業,並將這些企業組建成“株洲時代集團公司”。時任所長廖勤生向記者介紹,如果把當時迅速發展的研究所當做一個“大雪球”,這個雪球越滾越大的同時也會越滾越慢。興辦這些企業,就如同從“大雪球”上分出若幹“小雪球”來,到全國的大競技場上繼續滾動。一時間,株洲所“放活一片”熱火朝天。與香港公司合作,在深圳辦公司,在寧波組建股份制合作,在上海浦東保稅區註冊科工貿公司……株洲時代集團相繼在全國各地創辦瞭14傢科技型企業。新成立的企業,全部實行公司制管理,推行生產經營責任制,這些企業不但要吃“自給糧”,還要“交公糧”—向集團上繳利潤。企業科技產業化的雪球越滾越大,科技成果快速實現商品化、產業化和國際化。當許多科研院所的成果束之高閣時,株洲所的大多數成果,已演變為“和諧型”電力、內燃機車,歡快地在祖國大江南北飛馳。步入集團化運作的株洲所實現瞭發展大跨越:1993年,銷售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;1998年達到3.27億元,與組建集團之前的1991年相比,8年間增長4.6倍。全所職工年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988元,增長到1995年的1.6萬元,比當地企事業單位和鐵路科研院所職工收入高出一大截。科研體制機制改革,提升瞭效益,也壯大瞭科研實力,一系列高科技成果紛紛面世。僅1992年至1995年,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6項。先後參與和主導牽引傳動系統核心技術攻關,在IGBT牽引變流器、微機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研制方面取得標志性突破,奠定瞭其在軌道交通電傳動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。從路內到路外,從國內到海外,跨國經營多元發展一路凱歌新千年到來前夕,株洲所適應中國鐵路跨越式發展需要,脫離鐵道部,正式轉型為具備現代企業管理體制的企業實體,隸屬中國南車(601766,股吧)公司。“放開手腳”的株洲所通過兩次產業重組、改制上市,完成瞭與資本市場的完美對接:通過兼並、重組等方式,組建株洲時代新材(600458,股吧)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“時代新材”),並在該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,形成國有控股、多種經濟成分參股的股份公司。2002年12月成功實現A股上市。2005年10月28日,株洲所集優質資源,作為發起人之一,控股成立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。2006年12月,南車時代電氣成功敲開香港H股大門,成為國內第一傢在海外上市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。株洲所,這個從鐵軌上跑出的企業,在裝備資本利器後,迅速開始瞭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征戰之旅:2008年以來,利用上市募集資金,打造瞭全球領先、年產能達百億的現代化電子變流器、網絡控制裝置、監控裝置、大功率半導體器件、傳感器等制造基地;2008年10月,首次跨出“國門”,並購加拿大丹尼克斯半導體公司,成為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領域第一傢展開海外並購的企業;2011年2月,旗下時代新材收購澳大利亞代爾克公司,利用其品牌優勢和市場渠道,在全球軌道交通市場排兵佈陣;2013年9月,並購德國E+M鉆井技術公司,進軍工程機械領域……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,株洲所已具備強大的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,從大系統到大部件、從關鍵材料到關鍵工藝、從核心部件到核心元件,株洲所大展拳腳。不僅如此,依托於牽引交流傳動變流和網絡控制技術的優勢,株洲所在穩定鐵路業務的同時,相繼進入瞭電動汽車、風力發電、工業變流等新興產業。從科研院所蛻變而來的株洲所,化繭成蝶,在跨行業、跨國界經營的多元發展之路上,高歌猛進。弄潮故事小實驗室做出大產業本報記者 李偉鋒正在建設的國內最大跨海大橋—港珠澳大橋,因防震需要,安裝瞭世界最先進、承載力超過3000噸的橡膠防震支座。這種支座正是由南車株洲所旗下的時代新材研制。時代新材憑借其在橡膠材料領域的實力,2013年一舉收購全球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巨頭—德國采埃孚集團旗下的橡膠與金屬業務。誰能想到,當年一個不足10人的橡膠試驗室,硬是將橡膠產業打造成時代新材的第二大產業板塊,成為行業的佼佼者。橡膠產業的“種子”能在株洲所“發芽”,得益於有個學橡膠專業的陳孟平。1963年,剛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分配到株洲所的陳孟平,被所裡派到上海橡膠研究所,主要研發電力機車橡膠減震原件。這一幹就是20多年。1984年,所裡開始搞改革,向市場轉向。當時,所裡敏銳地覺察到橡膠產業在軌道交通領域的發展前景,提議由陳孟平牽頭,開辦橡膠廠。但辦廠條件有限,陳孟平隻得從開辦橡膠實驗室開始:由所裡投資22.7萬元,招聘6名工人,在廠裡一個試制車間劃瞭塊地盤作為工作室。就這樣,陳孟平開始瞭株洲所橡膠實驗室的發展設計與橡膠產品的試制。當時,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很少,陳孟平隻得根據自己20年的實踐經驗,邊摸索邊籌建。橡膠產品研制並非一帆風順。新產品在機車運行中出現質量問題,特別是橡膠彈簧試制很不順,用戶意見大。鐵道部一度提出要將該實驗室進行“異地整合”,交給青島四方電力機車廠。關鍵時刻,株洲所力排眾議,增派科研人才,繼續支持橡膠實驗室發展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經過幾年研究實驗,到1989年,該實驗室研制的橡膠彈簧成品率提高到99%,使用壽命由5萬公裡提高到50萬公裡,每年為所裡增加效益30多萬元。1992年,株洲所橡膠彈簧開始在全國各類電力機車上使用,成為鐵道部橡膠配件定點生產廠傢。同時,橡膠實驗室改為橡膠開發部,並在內部實行股份制試點。1994年,株洲所順勢而為,出臺改革新舉措,成立橡塑實業股份公司,專門生產各類機車減震、緩沖橡膠元件。產品獲得美國通用公司青睞,成為其定點采購商。到1995年,橡塑公司產品覆蓋到整個中國鐵路市場、並批量出口,年銷售收入近3000萬元,開始涉足其他高分子領域。2002年,橡塑產業作為時代新材的重要產業板塊,成功上市。轉企感言改革,株洲所最大“紅利”南車株洲所黨委書記、副總經理 鄧恢金如果要總結一傢偏居一隅的小小電力機車研究所,如何成長為一傢規模超過200億、產業遍及海內外的高科技企業集團的經驗,答案可能有很多種,如有人認為是核心技術,有人認為是人才制勝,有人總結為特色文化,但在我看來,持續改革才是株洲所獲取核心競爭力和持久成長力的最大“紅利”。仔細審視株洲所55年的發展歷程,能清晰地看出這樣一種脈絡:在國傢發展戰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,緊緊抓住國傢經濟與科技體制改革的機遇,主動求新求變,適時啟動改革—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的“自斷皇糧”之舉,還是90年代“科工貿一體化”戰略的提出,抑或2000年後“兩條鋼軌”的發展模式,每一次改革都是主動作為,穩紮穩打,逐步轉型升級,為企業打造瞭一個具有產業形態優良、人才隊伍雄厚、發展潛力明顯的事業平臺。從一開始,株洲所改革的目標就是通過走科技產業化的道路,促進民族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進步。在上世紀80、90年代,株洲所轉變機制,通過產品試制獲取瞭“第一桶金”,這筆錢集中投入到當時國內無人問津的交流機車牽引技術的研究上,並最早研制出中國第一套交流機車牽引系統,為我國2004年以後直流牽引技術向交流牽引技術轉換,大規模采用交流高速動車組、電力機車做好瞭充足的技術儲備。近10年來,株洲所率先吃“螃蟹”,資本運作和資產經營相結合,獲取發展資金,投入到新能源汽車、風電、高壓直流輸電等行業關鍵技術的研制,最終打破國外壟斷地位,盡早實現瞭這些關鍵技術及產品的國產化。特別是在IGBT芯片技術的研制上,盡管該項目前期投入大、回報周期長,單純從經濟效益來說明顯不劃算,但我們還是一次性投入15億元,建成中國第一條IGBT芯片生產線,其目的就是不要讓我國戰略性關鍵技術被別人“卡脖子”,失去話語權和自主權。值得一提的是,株洲所的改革自始至終都是團隊作戰,體現全員利益。每一次改革在決策和實施的過程中都體現瞭團隊的意志和力量,絕非單打獨鬥。改革啟動的時候,也有反對、質疑的聲音,但由於改革的目的一開始就明確有利於整體利益,堅決杜絕中飽私囊和利益瓜分,加上耐心反復地解釋和說明,最終能取得絕大多數人的認同和理解。在改革實施過程中,又能夠做到透明、民主和有效監督,因此,能夠得到全員的擁護和自覺實踐。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的“放開一片”,還是近年來大規模的整合收購,都沒有出現企業利益被小團體或者個人侵占瓜分的現象。株洲所的改革還有一個重要特征,就是在一個開放包容的環境下,始終堅持科技先導地位的不動搖。早期由於我國基礎薄弱,即使作為國內牽引電傳動技術的領頭羊的株洲所,在國際上也隻是處於“追趕者”的地位,如何從“追趕者”變成“領軍者”,我們大膽改革科研人才體制,通過“請進來”和“走出去”的方式,廣泛吸收借鑒國外同行的先進經驗。上世紀80年代,曾先後多次組織科技人員到瑞士、德國等發達國傢訪問學習,並邀請專傢來所授課講學,隨後加以消化吸收再創新,最終形成瞭中國特色技術標準和技術體系。這些年,通過海外設置研發中心、與高等院所合資合作、舉行學術論壇等形式,每年派遣400多人次科研人員“走出去”學習,每年保持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8%以上的比例。同時,在科研體制上,告別傳統的、分散的、低端的“小米加步槍”時代,通過整合科研資源,打造設計、產品、制造技術三大平臺,進入先進的、高端的“大炮加飛機”的模式,株洲所科技創新令人難以復制。展望未來,株洲所改革依然不能懈怠,在繼續堅持“創新型”戰略的同時,戰術上還要進一步解決好保持技術領先的手段與能力問題、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問題、品牌價值對產品價值的提升問題。當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全面發揮,我們一定能夠在世界上唱主角。
新聞來源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4-03-20/163211587.html
弄潮大市場信貸比較好過的銀行
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生產的風電葉片 通訊員 攝株洲所提供牽引系統的CRH380A高速動車組馳騁在京滬高鐵線。通訊員 攝新的株洲所總部大樓外景。通訊員 攝編者按近年來,我省及中央在湘科研院所,自斷“皇糧”,轉企改制,奮力搏擊市場,產業化路上碩果累累,已成長為行業的翹楚和我省經濟增長、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之源。中聯重科(000157,股吧)、海利化工、隆平高科(000998,股吧)、博雲新材(002297,股吧)、南車株洲所……這些高科技明星企業,都是由純粹的科研院所轉企改制而來。從今天起,本報推出《弄潮大市場—科技產業化中的湖南科研院所現象》大型系列報道,展示我省轉制改革科研院所的風采,敬請關註。轉制之星鐵軌上跑來的領軍企業—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產業化之路本報記者 李偉鋒 朱智一個電力機車研究所有多大發展空間?30年前,僅是一個由鐵道部所屬的單一研究所:吃“皇糧”、畫圖紙、搞試驗,科技人員曾為每月4.5元的附加工資弄得臉紅脖子粗……如今,年銷售收入已高達164億元,形成四大產業板塊、九大業務主體,擁有3傢上市公司、3個國傢級企業技術中心、兩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,在美國密歇根、英國林肯、澳大利亞悉尼設有技術研發中心。這就是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(簡稱“株洲所”)。這個當年在全國科研院所中率先自斷“皇糧”的專業性研究所,如今已成為我國軌道交通電氣傳動與自動化技術領軍企業,被譽為“中國院所體制改革的典范”、“高科技成果產業的樣板”。將鐵道部已撥付給所裡的經費全部退回去,自斷“皇糧”吃“自給糧”株洲,田心茅塘坳。株洲所正是在這裡起步、成長、壯大,從單一的科研院所,發展成為國傢重大裝備制造基地、百億級大型企業。3月中旬,記者造訪茅塘坳。當年的茅草、池塘、山坳,早已沒瞭蹤影。取而代之的是國傢級工程研究中心、現代化生產車間、企業總部大樓。現齡77歲的丁愛國,原株洲所所長。正是在他的力主下,株洲所踏上瞭改革的征程。“當年下這麼大的決心轉企改制,株洲市電子研究所的影響值得一提。”丁愛國介紹,1978年成立的株洲市電子研究所,以開發應用微電腦為主。該所成立後的5年中,國傢未撥一分錢,但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純收入367萬元,成為全國學習典型。這使得同處一城、建所20多年、依靠國傢事業經費生存的株洲所按捺不住瞭。此時,剛剛閉幕的全國科技體制改革會議,鼓勵科研單位打破大鍋飯。丁愛國在全所內發動瞭多輪改革大討論,並著手將科研體制改革設想付諸行動。1984年,經內部多次討論,並報經上級部門批準,株洲所在國內科研院所中率先進行內部改革:主動放棄國傢事業費,從吃“皇糧”轉變為吃“自給糧”,走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路子。為顯示破釜沉舟的決心,丁愛國將當年鐵道部已經撥付給所裡的經費全部退瞭回去,堅持靠自身努力求發展。打破鐵飯碗、大鍋飯,搬掉鐵交椅,實行按勞付酬,按項目給位子、配團隊,內部實行股份制……一系列新舉措相繼出臺。改革,顯出前所未有的活力。“從等米下鍋到找米下鍋,競爭意識明顯增強。”現任公司黨委書記、副總經理鄧恢金,當時還是剛進所不久的毛頭小夥子。他告訴記者,為瞭爭取項目,當年他們一幫年輕科研人員背著竹筍、菜薹上北京找關系。憑著這股拼勁,所裡抓住國傢從美國通用公司購買ND5內燃機技術的機遇,主動請纓,獲得內燃機相關設備的研究、生產任務。與ND5內燃機配套的電子控制系統研制、生產也落戶該所。通過風險共擔的合作方式,獲得韶6型電力機車電子裝置新產品合同。到1990年,全所銷售收入達6731萬元,是1984年的11倍。改革6年,利潤連翻3番,共取得137項科研成果,研究領域由電力機車拓展到內燃機車、養路機械、客車等新產品。1990年,株洲所向歐洲出口電力機車真空斷路器、液壓減震器,中國電力機車部件首次打入國際市場!從單一純科技型研究所向制造型科技企業轉變,株洲所向市場化邁出瞭堅實步伐。相繼在全國各地創辦14傢科技型企業,開啟集團化運作新征程科研體制改革,株洲所嘗到瞭甜頭。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條塊分割管理模式,束縛瞭株洲所發展的手腳。尤其是科研開發基本局限於鐵路市場,大量可以延伸的科研產品,沒有向“路外市場”擴張。1992年,株洲所大刀闊斧進行第二次改革。按照“穩定一頭”保科研、“放活一片”辦產業的思路,在繼續鞏固科研的基礎上,以市場為導向,狠抓科技成果轉化,大力興辦科技型、服務型企業,並將這些企業組建成“株洲時代集團公司”。時任所長廖勤生向記者介紹,如果把當時迅速發展的研究所當做一個“大雪球”,這個雪球越滾越大的同時也會越滾越慢。興辦這些企業,就如同從“大雪球”上分出若幹“小雪球”來,到全國的大競技場上繼續滾動。一時間,株洲所“放活一片”熱火朝天。與香港公司合作,在深圳辦公司,在寧波組建股份制合作,在上海浦東保稅區註冊科工貿公司……株洲時代集團相繼在全國各地創辦瞭14傢科技型企業。新成立的企業,全部實行公司制管理,推行生產經營責任制,這些企業不但要吃“自給糧”,還要“交公糧”—向集團上繳利潤。企業科技產業化的雪球越滾越大,科技成果快速實現商品化、產業化和國際化。當許多科研院所的成果束之高閣時,株洲所的大多數成果,已演變為“和諧型”電力、內燃機車,歡快地在祖國大江南北飛馳。步入集團化運作的株洲所實現瞭發展大跨越:1993年,銷售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;1998年達到3.27億元,與組建集團之前的1991年相比,8年間增長4.6倍。全所職工年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988元,增長到1995年的1.6萬元,比當地企事業單位和鐵路科研院所職工收入高出一大截。科研體制機制改革,提升瞭效益,也壯大瞭科研實力,一系列高科技成果紛紛面世。僅1992年至1995年,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6項。先後參與和主導牽引傳動系統核心技術攻關,在IGBT牽引變流器、微機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研制方面取得標志性突破,奠定瞭其在軌道交通電傳動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。從路內到路外,從國內到海外,跨國經營多元發展一路凱歌新千年到來前夕,株洲所適應中國鐵路跨越式發展需要,脫離鐵道部,正式轉型為具備現代企業管理體制的企業實體,隸屬中國南車(601766,股吧)公司。“放開手腳”的株洲所通過兩次產業重組、改制上市,完成瞭與資本市場的完美對接:通過兼並、重組等方式,組建株洲時代新材(600458,股吧)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“時代新材”),並在該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,形成國有控股、多種經濟成分參股的股份公司。2002年12月成功實現A股上市。2005年10月28日,株洲所集優質資源,作為發起人之一,控股成立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。2006年12月,南車時代電氣成功敲開香港H股大門,成為國內第一傢在海外上市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。株洲所,這個從鐵軌上跑出的企業,在裝備資本利器後,迅速開始瞭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征戰之旅:2008年以來,利用上市募集資金,打造瞭全球領先、年產能達百億的現代化電子變流器、網絡控制裝置、監控裝置、大功率半導體器件、傳感器等制造基地;2008年10月,首次跨出“國門”,並購加拿大丹尼克斯半導體公司,成為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領域第一傢展開海外並購的企業;2011年2月,旗下時代新材收購澳大利亞代爾克公司,利用其品牌優勢和市場渠道,在全球軌道交通市場排兵佈陣;2013年9月,並購德國E+M鉆井技術公司,進軍工程機械領域……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,株洲所已具備強大的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,從大系統到大部件、從關鍵材料到關鍵工藝、從核心部件到核心元件,株洲所大展拳腳。不僅如此,依托於牽引交流傳動變流和網絡控制技術的優勢,株洲所在穩定鐵路業務的同時,相繼進入瞭電動汽車、風力發電、工業變流等新興產業。從科研院所蛻變而來的株洲所,化繭成蝶,在跨行業、跨國界經營的多元發展之路上,高歌猛進。弄潮故事小實驗室做出大產業本報記者 李偉鋒正在建設的國內最大跨海大橋—港珠澳大橋,因防震需要,安裝瞭世界最先進、承載力超過3000噸的橡膠防震支座。這種支座正是由南車株洲所旗下的時代新材研制。時代新材憑借其在橡膠材料領域的實力,2013年一舉收購全球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巨頭—德國采埃孚集團旗下的橡膠與金屬業務。誰能想到,當年一個不足10人的橡膠試驗室,硬是將橡膠產業打造成時代新材的第二大產業板塊,成為行業的佼佼者。橡膠產業的“種子”能在株洲所“發芽”,得益於有個學橡膠專業的陳孟平。1963年,剛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分配到株洲所的陳孟平,被所裡派到上海橡膠研究所,主要研發電力機車橡膠減震原件。這一幹就是20多年。1984年,所裡開始搞改革,向市場轉向。當時,所裡敏銳地覺察到橡膠產業在軌道交通領域的發展前景,提議由陳孟平牽頭,開辦橡膠廠。但辦廠條件有限,陳孟平隻得從開辦橡膠實驗室開始:由所裡投資22.7萬元,招聘6名工人,在廠裡一個試制車間劃瞭塊地盤作為工作室。就這樣,陳孟平開始瞭株洲所橡膠實驗室的發展設計與橡膠產品的試制。當時,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很少,陳孟平隻得根據自己20年的實踐經驗,邊摸索邊籌建。橡膠產品研制並非一帆風順。新產品在機車運行中出現質量問題,特別是橡膠彈簧試制很不順,用戶意見大。鐵道部一度提出要將該實驗室進行“異地整合”,交給青島四方電力機車廠。關鍵時刻,株洲所力排眾議,增派科研人才,繼續支持橡膠實驗室發展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經過幾年研究實驗,到1989年,該實驗室研制的橡膠彈簧成品率提高到99%,使用壽命由5萬公裡提高到50萬公裡,每年為所裡增加效益30多萬元。1992年,株洲所橡膠彈簧開始在全國各類電力機車上使用,成為鐵道部橡膠配件定點生產廠傢。同時,橡膠實驗室改為橡膠開發部,並在內部實行股份制試點。1994年,株洲所順勢而為,出臺改革新舉措,成立橡塑實業股份公司,專門生產各類機車減震、緩沖橡膠元件。產品獲得美國通用公司青睞,成為其定點采購商。到1995年,橡塑公司產品覆蓋到整個中國鐵路市場、並批量出口,年銷售收入近3000萬元,開始涉足其他高分子領域。2002年,橡塑產業作為時代新材的重要產業板塊,成功上市。轉企感言改革,株洲所最大“紅利”南車株洲所黨委書記、副總經理 鄧恢金如果要總結一傢偏居一隅的小小電力機車研究所,如何成長為一傢規模超過200億、產業遍及海內外的高科技企業集團的經驗,答案可能有很多種,如有人認為是核心技術,有人認為是人才制勝,有人總結為特色文化,但在我看來,持續改革才是株洲所獲取核心競爭力和持久成長力的最大“紅利”。仔細審視株洲所55年的發展歷程,能清晰地看出這樣一種脈絡:在國傢發展戰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,緊緊抓住國傢經濟與科技體制改革的機遇,主動求新求變,適時啟動改革—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的“自斷皇糧”之舉,還是90年代“科工貿一體化”戰略的提出,抑或2000年後“兩條鋼軌”的發展模式,每一次改革都是主動作為,穩紮穩打,逐步轉型升級,為企業打造瞭一個具有產業形態優良、人才隊伍雄厚、發展潛力明顯的事業平臺。從一開始,株洲所改革的目標就是通過走科技產業化的道路,促進民族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進步。在上世紀80、90年代,株洲所轉變機制,通過產品試制獲取瞭“第一桶金”,這筆錢集中投入到當時國內無人問津的交流機車牽引技術的研究上,並最早研制出中國第一套交流機車牽引系統,為我國2004年以後直流牽引技術向交流牽引技術轉換,大規模采用交流高速動車組、電力機車做好瞭充足的技術儲備。近10年來,株洲所率先吃“螃蟹”,資本運作和資產經營相結合,獲取發展資金,投入到新能源汽車、風電、高壓直流輸電等行業關鍵技術的研制,最終打破國外壟斷地位,盡早實現瞭這些關鍵技術及產品的國產化。特別是在IGBT芯片技術的研制上,盡管該項目前期投入大、回報周期長,單純從經濟效益來說明顯不劃算,但我們還是一次性投入15億元,建成中國第一條IGBT芯片生產線,其目的就是不要讓我國戰略性關鍵技術被別人“卡脖子”,失去話語權和自主權。值得一提的是,株洲所的改革自始至終都是團隊作戰,體現全員利益。每一次改革在決策和實施的過程中都體現瞭團隊的意志和力量,絕非單打獨鬥。改革啟動的時候,也有反對、質疑的聲音,但由於改革的目的一開始就明確有利於整體利益,堅決杜絕中飽私囊和利益瓜分,加上耐心反復地解釋和說明,最終能取得絕大多數人的認同和理解。在改革實施過程中,又能夠做到透明、民主和有效監督,因此,能夠得到全員的擁護和自覺實踐。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的“放開一片”,還是近年來大規模的整合收購,都沒有出現企業利益被小團體或者個人侵占瓜分的現象。株洲所的改革還有一個重要特征,就是在一個開放包容的環境下,始終堅持科技先導地位的不動搖。早期由於我國基礎薄弱,即使作為國內牽引電傳動技術的領頭羊的株洲所,在國際上也隻是處於“追趕者”的地位,如何從“追趕者”變成“領軍者”,我們大膽改革科研人才體制,通過“請進來”和“走出去”的方式,廣泛吸收借鑒國外同行的先進經驗。上世紀80年代,曾先後多次組織科技人員到瑞士、德國等發達國傢訪問學習,並邀請專傢來所授課講學,隨後加以消化吸收再創新,最終形成瞭中國特色技術標準和技術體系。這些年,通過海外設置研發中心、與高等院所合資合作、舉行學術論壇等形式,每年派遣400多人次科研人員“走出去”學習,每年保持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8%以上的比例。同時,在科研體制上,告別傳統的、分散的、低端的“小米加步槍”時代,通過整合科研資源,打造設計、產品、制造技術三大平臺,進入先進的、高端的“大炮加飛機”的模式,株洲所科技創新令人難以復制。展望未來,株洲所改革依然不能懈怠,在繼續堅持“創新型”戰略的同時,戰術上還要進一步解決好保持技術領先的手段與能力問題、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問題、品牌價值對產品價值的提升問題。當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全面發揮,我們一定能夠在世界上唱主角。
新聞來源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4-03-20/163211587.html
- 汽車貸款苗栗後龍汽車貸款 土信貸宜蘭壯圍土信貸 土信貸苗栗公館土信貸
- 房屋信貸借款要繳清才能任何問題免費諮詢大溪信貸 房貸二順位貸款全省皆可處理 台北
- 新竹縣貸款利息計算 婦女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 高雄小額借貸快速撥款信貸年息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